close

USB亂倫史連結開啟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bps :bit per second 的縮寫,意思是「位元/秒」(亦即每秒傳輸多少位元)

bit,常以「b」表示=>位元電腦傳輸資料的最小單位,也就是一個「0」或一個「1」

Byte,一個位元組,常以「B」 表示, 8 bit = 1 Byte  =>8個位元=1個位元組

Kilo Byte,一千位元組,常以「KB」表示,  1 KB=1024 B

Mega Byte,百萬位元組,常以「MB」表示,1 MB=1024 KB

Giga Byte,十億位元組,常以「GB」表示, 1 GB=1024 MB

2019/12/26(四)補:

範例說明:

除了傳輸以bit為單位外,在電腦的世界都是以bit為單位,人的世界以十進制為單位,電腦的世界以bit二進制為單位

十進制=>1、2、3、、、、、9、10,然後進位到11、12、、、20,進位21、22、、、、、

二進制=>0、1(不是0就是1),案例如下:

0

1

10

11

100

101

110

111

1000

1001

1010

1011

1100

1101

1110

1111

、、、、、

說一堆廢話後,再來講講為何買電腦產品時會出現的迷誤

例如硬碟,假設某硬碟容量廠商說這為13GB..(因為我是看舊雜誌,另我懶得去精算,所以照著抄過來,不然現在上哪找13GB的HD)

結果你買回去插電腦一看,卻只有12.1GB

你的OS:MD,這臭老闆

實際情況是,單位不同,實際HD的容量為13,022,134,272bytes(你若無聊,可以把這串數字再x8後就會得到13GB總共是多少bit)(1bit=1單位,即電腦最小的計算單位,應該啦,我脫離這行很久了,以前也沒好好學,是目前要換HD看到,正好打上補充)

好了,因為人的慣用單位是十進制,所以13,022,134,272bytes,=>13GB

但傻瓜電腦理解能力就是非黑即白,不是0就是1,所以你把上面那串數字去除以2的10次方後會得到約12.1GB  

這就是著明的文字遊戲....廠商可以變出多1G的把戲..

然後價格不知會不會因此賣的貴一點..

不過我們是要將硬碟插在電腦上的..所以按理應該是要用電腦用語才是真實,畢竟在電腦世界裡,它的可胃納量就是只有12.1GB

附帶一提,電腦除了二進制、尚有八進制、16進制、32進制、64、128、256、512、、、、、只要它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..

至於要怎麼標註,就由設計者說的算..

例如16進制時,人的世界在遇到10後就進位變11

16進制下,遇10後變A,11變B、12為C、13=D、14=E、15=F,至於16嗎,就進位了變成20(16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換算常見的乙太網路速度規範: 10Mbps, 100Mbps, 1Gbps.

10Mbps = 1280 KB/s = 1.25 MB/s

100Mbps = 12800 KB/s = 12.50 MB/s

1000Mbps = 128000 KB/s = 125.00 MB/s (1Gbps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換算 USB 1.0 的速度 1.5Mbps  = 1.5*1024/8 = 192 KB/s

換算 USB 1.1 的速度: 12Mbps   = 12*1024/8 = 1,536 KB/s = 1.50 MB/s  

換算 USB 2.0 的速度: 480Mbps = 480*1024/8 = 61,440 KB/s = 60.00 MB/s

換算 USB 3.0 的速度: 4.8Gbps = 4.8*1000*1024/8 = 629,145 KB/s = 614.4 MB/s  ☠☠☠☠SB3.0

(注意,以上USB3.0(理論值)換算有誤,原因補充如下:

USB 3.0其傳送編碼方式採8b10b(8位元10位元),=>每傳送10bit資料中,只有8bit是真實資料,剩餘2bit做為檢查碼,因此整個頻寬會有高達20%2/10=20%)的損耗。

也因此理論上最高傳輸速率可達614.4MB/s,實際上要打八折,故實際上USB3.0的最大傳輸速率約莫為614.4MB/s*0.8=491.52MB/s,換言之在USB3.0的設計上,是在原2.0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對糾錯碼(或稱檢驗碼),目的就是用來判斷每筆傳送時資料是否有誤),當然網查也有查得USB3.0的傳輸最大為5.0Gbps

=>USB 3.0 的速度: 5Gbps = 5*1024*1024/8 = 655,360 KB/s = 640 MB/s  (注意這是錯的)
 

換算 USB 3.1 的速度:10Gbps =  KB/s =  MB/s

@2020/5/3補充

USB2.0技術規範是有由Compaq、HP、Intel、Lucent、Microsoft、NEC、Philips共同制定、發布,規範把外設數據傳輸速度提高到了480Mbps,是USB 1.1設備的40倍!(60/1.5=40X)

USB3.0X內為藍色介面

USB 3.0由USB規範裡發展而出,規範由英特爾等公司發起。現被USB IF更新至USB 3.1 gen 1。

 

USB3.0的差異:

1、大幅提高了帶寬——高達5Gbps全雙工

2、更好的電源管理

3、使主機為器件提供更多的功率,進而實現USB充電電池、LED照明和迷你風扇等應用

4、使主機板更快識別器件

5、新協議使得數據處理效率性能更高

------

USB3.1

USB 3.1基於USB的最新傳輸規範,USB 3.1介面把頻寬再翻倍,提升至10Gbps編碼率再度提升

USB 3.0為8b10b編碼,=>每傳送10bit資料中,只有8bit是真實資料,剩餘2bit做為檢查碼,因此整個頻寬會有高達20%2/10=20%)的損耗

新的USB 3.1則是使用128b/132b編碼在132bit的資料中,只需使用4bit做為檢查碼,傳輸損耗率大幅下降為3%4/132=3.03....%

USB 3.1不單只是提升頻寬而已,連傳輸效率也增進不少。

相比USB 2.0的5V/0.5A,

USB 3.0提供了5V/0.9A電源。但使用者仍渇望更強的供電能力,於是

USB 3.1(SuperSpeed+)將供電的最高允許標準提高到了20V/5A,供電100W。

---------------

USB3.1端口(port)

2.0、3.0、3.1的區別

USB2.0則為480Mbps= 60 MB/s

USB3.0的傳輸速率為5.0Gbps= 600 MB/s
USB3.1 gen2的傳輸速率為10Gbps=1,000 MB/s

USB2.0的為5針

USB3.0的針腳是9針,

2.0有常見的黑色和白色、3.0通常為藍色、USB3.1接口通常是綠色

USB3.1新增了USB A/V影音傳輸,最高可達4K 30FPS畫質

USB3.1供電最高允許標準達到了20V/5A,供電100W,而USB3.0隻有5V/0.9A

USB3.1使用的是128b/132b編碼,而USB3.0為8b10b,傳輸資料時3.0會有高達20%的損耗,而3.1則只有約莫3.多%的損耗

 

USB 的亂七八槽亂亂史

▲▼輔大鮭魚妹。(圖/記者陳以昇攝)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而 Digital Video...等利用 IEEE1394 的設備為:

換算 IEEE1394 的速度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IEEE_1394
FireWire 400: 400Mbps = 51200 KB/s = 50.00 MB/s

FireWire 800: 800Mbps = 102400 KB/s = 100.00 MB/s

S1600 : 1.6Gbps = 204800 KB/s = 200.00 MB/s

S3200 : 3.2Gbps = 409600 KB/s = 400.00 MB/s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IDE的速度為:

ATA 1 66 = 67584 KB/s = 66.00 MB/s

ATA 2 100 = 102400 KB/s = 100.00 MB/s

ATA 3 133 = 136192 KB/s = 133.00 MB/s

IDE為何物,現在很少有IDE的產物,全名為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s (谷哥翻譯說叫:集成驅動電子)

正式名稱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(先進技術附件,十幾年前時的先進哦),簡稱 ATA

當時慣用 IDE 這名稱

中文名則是慣稱 匯流排線,後來有分兩種,老古的為40條線組成、當時後來的則為80條線組成(速度與穩定度較高)

「IDE排線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Serial ATA的速度為:

SATA I = 153600 KB/s = 150.00 MB/s

SATA II = 307200 KB/s = 300.00 MB/s

SATAIII  6Gb/s  =  600 MB/s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SATA 採用 8B/10B 編碼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8B10B
每 8 bit(1 byte)的資料會編碼為 10 bit 後再經由介面傳輸..
接收端設備收到 10 bit 的編碼後在解碼回 8bit(1 byte) 的資料..

 

SATA-IO 網頁上的算法 SATA 3Gb/s
  3000MHz embedded clock
x    1 bit per clock
x  80% for 8b10b encoding
/    8 bits per byte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= 300 Mbytes/sec

bit:常以「b」表示。在二進位元電腦系統中,每一bit 可以代表0或1的數位訊號。電腦記憶體中最小的單位。

bps:是bit per second 的縮寫,意思是「位元/秒」。

一般資料機及網路通訊的傳輸速率都是以「bps」為單位。如14.4Kbps、28.8Kbps、56Kbps、1.5Mbps 及 10Mbps 等等。

Byte:由8 bits 所組成,可代表一個字元(A~Z)、數字(0~9)、或符號(,.?!%&+-*/),

是記憶體儲存資料的基本單位,每個中文字則須要兩個Bytes=16 bits。

Bps 是 Byte per second 的簡稱。1Mbps 大約等同 128 KBps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所有涉及 "頻率"M 及 K 皆為10進位..如 CPU時脈FSB頻寬PCI頻寬USB 2.0速度 等..
所有涉及 "定址" M 及 K 才為 2進位..CPU的Cache硬碟的BufferDram容量作業系統計算的硬碟容量 等 ..

NB 上的 ExpressCard 34
PCIe 1.0 x1 Dual-Simpex是2.5G傳輸速度,無法達到USB3.0速度5G傳輸速度
PCIe 2.0 x1 5G傳輸速度

現在的桌機 PCI-E x1大多是 2.0,測得數據因該會比ExpressCard 34來得好

PCMCIA 的 CardBus 規格來說,最高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ps.
ExpressCard,傳輸速度可以達到480Mbps.

假設網卡接在PCI插槽上,PCI (因屬"頻率",所以為10進制) 提供33Mbytes的話,那PCI的插槽是足夠提供高速乙太網路

的12.5Mbytes來使用(針對百萬兆乙太網路100Mbps)。

 

但是如果使用Gigabit(千萬兆乙太網路)的網卡,那您就不能使用PCI插槽,您必須使用PCI 64的插槽

才不會造成網卡與系統之間的傳輸瓶頸。

相同的IEEE1394,不管您是使用Desktop PC的PCI介面或是NoteBook的Cardbus (同桌上型PC的PCI)介面,都有可能到達瓶頸,

因為IEEE 1394的傳輸率經過換算, 速率可到50Mbytes,除非筆記電腦研發出比Cardbus還要更高速的介面,不然在怎麼快也快不上伺服器所使用的 PCI 64。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
    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