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提:1994年,康柏、IBM、英特爾、微軟和 DEC等幾家公司計劃開發一種通用的數據交換接口,以取代當時各種電腦上互不兼容的各種數據接口。
1995年,英特爾工程師Ajay Bhatt開發出第一個通用串行總線(USB)接口。
1996年,作為行業標準的《USB 1.0細則》正式發布。
根據《USB 1.0細則》,USB圖標設計靈感是來自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(Neptune)(也是海王星的名字)的武器「三叉戟」,一支強有力的三齒魚叉。
為避免魚叉形狀的設計暗示人們拿著自己的USB存儲設備到處亂插(叉)。設計師對三叉戟的三根尖齒進行了修改,將左右兩根的三角形分別改成了圓形和正方形。這三個不同的形狀意味著,各種不同的外部設備都可以使用USB這一標準進行連接。
USB1.0時代
1996年USB 1.0出現,其速度為1.5Mb/s(位每秒);
1998年升級到速度為12Mb/s的USB 1.1。
USB1.1其
高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2Mbps,
低速方式的傳輸速率為1.5Mbps。 (向下相容USB1.0的極速)
b/s 一般表示為每一位元的傳輸速度,
bps 則表示為位元的傳輸速率,兩者數值上相等。
而B/s與b/s,BPS(字節每秒)與bps(位每秒)又有所不同。1MB/s(兆字節/秒)=8Mbps(兆位元/秒) (1Byte=8bits)
所以USB1.1的高速傳速率為12Mps=12/8=1.5MB/s
其低速則為1.5Mps/8=0.1875MB/s (哪來的龜)
2000/4月
USB2.0規範是由USB1.1規範演變而來的。
USB2.0傳輸速率為480Mbps(理論理想值),
換算為位元組後60MB/s(=>480/8=60)
,能夠滿足大多數外設的速率要求。
USB2.0 / USB1.1 的高速傳速率,其提升的倍速為
=60(MB/s)/1.5(MB/s)=40倍
適用範圍,從Type-A、各式各樣Type-B的接頭都相容,=>早期的數位設備凡是USB接口,幾乎都是使用此種規範。
如:舊一點的電腦Type A、印表機的Type B、數位翻譯機的Mini-A、舊式手機的Mini-B和Micro-B等等
(真它媽的有夠奸商的)
2008/1月
USB3.0由Intel、微軟、惠普、德州儀器、NEC、ST-NXP等業界巨頭共同制定的新一代接口標準。
外觀上跟USB 2.0不同的地方就在於USB 2.0接頭是白色,
USB 3.0有顏色(大部分是藍色),並向下相容USB 2.0
其物理層採用8b/10b的編碼方式,
理論速度為5.0Gb/s,而實際值為理論值得50%,接近於USB 2.0的10倍,可廣泛用於PC外圍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。
PS:實測結果大約會是USB 2.0的3-5倍。同樣適用於各式USB接頭數位設備,但傳輸速度更快。例如:新一點的電腦Type A、外接式硬碟的Micro-B等等
試算 USB3.0 / USB2.0 其提升的倍速為
5Gb/s / 8 = 0.625GB/s = 625MB/s
625(MB/s) / 60(MB/s)=10.42倍
(實測結果大約會是USB 2.0的3-5倍)…
…夢想是美好的,USB都是泡水的…..
USB 1.1 稱為 “FullSpeed”
USB 2.0 稱為 “HighSpeed”
USB 3.0 稱為 “SuperSpeed”
USB3.1起 的亂倫命名
- USB3.1 Gen1就是USB3.0 (商家很會混淆視聽的行銷詐術)
- USB3.1 Gen2 = 方為真正的USB3.1
USB3.0=>USB3.1 Gen1 其最大理論傳輸速率為5.0Gbps (=625MB/s)(640MB/s)
因為我是以人類的十進制來取算,1G=1000M,所以5G/8位元=0.625G
然後再用0.625*1000=625M
但一般為了騙你的眼光,或專業點叫用電腦的視野
則會以2進制來算,=>5.0Gbps=5/8=0.625GBps (這裡的換算都是電腦的視野,同時也跟十進制換算時結果都一樣)
不同的在當Giga轉Mega時
0.625G * 2^10
= 0.625G * 1024
=640 MB/s
USB3.0(USB3.1 Gen1)的好處
- 提高了帶寬(高達5Gbps全雙工) (恩..三小細帶寬)
- 更好的電源管理..(恩…在哪裡?我看不到,好像也不容易感得到)
- 使主機可為器件提供更多的功率
- 使主機能更快識別外入的器件
- 新的協使數據處理效率更高
2013/7
USB 3.1 Gen2
理論傳輸速度翻了2倍至10Gbps,(哎又在理論了)
供電最大到100W,在硬體上並新增了Type C接頭,其插座和線材不會相容原有Type-A / Type-B。
2015年USB-IF公告 「USB 3.1更名為USB 3.1 Gen2,速度為10Gbps, 而原本的USB 3.0更名為USB 3.1 Gen1。 吃瓜人:按羚羊呷雞排 |
---------
2017
USB-IF宣布基於USB 3.1改良,推出最新版本規範USB 3.2,將傳輸速度從10Gbps倍增至20Gbps;
由於Type-C介面正反面都能嵌入針腳(我們將一面的針腳當作一個通道,上下兩面就有兩個通道),所以可以讓傳輸速度攀升2倍(哦,原來跟DRAM玩同招的雙通道啊,日後會不會搞什麼crossFire啦?!),而也因此出現了新的命名。
並在 2019 年 2 月底宣佈將 USB 3.0、USB 3.1 Gen2的版本命名都統一劃入USB 3.2的行列,
三者分別叫做USB 3.2 Gen 1、USB 3.2 Gen 2、USB 3.2 Gen 2×2。
(人類應該要集體揪團去這協會按它羊呷雞排,真的是很閒的機構)
(越看那三個名,越它媽的雞拜,原因出在你前面才剛記好,回頭一看你又改名,然後可能的狀況是你到賣場或網拍找物件時,原先庫存品或滯銷品的名稱並未更名,所以你就得再次呼喚腦中的深海層裡的USB它媽的祖宗屎,然後..按羚羊的誰它媽想得起來啊?幹,這些腦殘人集合在一塊,就真的不是普通腦殘等級了,按我來看,就是升華版的腦殘團..)
然後呢…幹到我都忘了我查這些要沖三小了
不過我看這USB-IF的團員…應該不是戶政事務所的人了..
照我按它們的腦殘命名回朔亂更來看…
其實我越來越懷疑…它們…根本就是 日本AV事務所轉職地吼…
真TMD…靠北,祢們是當使用者都跟祢們一樣…無事找樹幹逆?!
我寧願去記女優名,也都懶得去記祢們的腦殘品..
2017 年隆重推出 USB 3.2。
USB 3.2 有四類,分別具有不同名稱及意義。
四類USB 3.2:
|
USB 3.2 |
USB 3.2 |
USB 3.2 |
USB 3.2 |
傳輸速度 |
5Gbps |
10Gbps |
10Gbps |
20Gbps |
先前名為 |
USB 3.1 Gen 1 |
-- |
USB 3.1 Gen 2 |
-- |
介面選項 |
USB-A、 USB-C、 |
僅限 USB-C |
USB-A、 USB-C、 |
僅限 USB-C |
USB 3.2後,原主流 USB-A 開始慢慢淘汰,改採用 USB-C。
因為 USB-C 支援的傳輸速度較高,且可加快為其他周邊產品充電的速度,自然成為 USB 3.2 Gen 2 的主要 USB 連接器
2013/7月
USB3.1 (這裡應是指Gen2)
2015
USB3.1亂倫開始
USB3.0更名為USB3.1 Gen1
USB3.1則更名為USB3.1 Gen2 (廠商你們是呷飽太閒逆)
2017/9月
USB3.2
2019/2月
USB3.2 Gen2*2發布 (又稱SuperSpeed USB+)
USB3.0(USB3.1 Gen1)、USB3.1 Gen2的版本命名開始統一劃入USB3.2的行列
我說開發商,你們….真的….粉腦殘地喲
人一生改名也有個上限,你們它媽的胡搞瞎搞,是每家腦殘公司原舊設備庫存太多逆。不然要一騙再騙,再騙又騙,塞恁老木咧
插座圖標
USB1.1
USB2.0
媽的,怎麼長得跟USB1.1都一樣
USB3.0(又名USB3.1 Gen1)
好像除了藍介面外,其它的圖標怎麼就是沒什差異..?這叫日後使用者要如何快速識別?
查得結果:
USB2.0為白色接口,
USB3.0(USB3.1 Gen1)為藍色接口,
USB3.1 Gen2為紅色接口。
一張圖表看USB亂倫史
我只知女優改名要嗎是換事務所,要嗎就是行銷術..
啊祢們這麼愛亂倫,上班肯定都在看AV吼..
恩..祢不靠杯偶就當祢們默認了
劇我查了下:
USB-IF 協會是負責維護 USB (Universal Serial Bus) 規格及合規性的組織,其所制定的標準,讓開發人員及製造商能更輕鬆取得一致的資訊,以確保能開發向下相容的產品。他們負責建立 USB 傳輸線及裝置的命名慣例。
USB-IF 協會是負責維護…..讓開發人員及製造商能更輕鬆的….合法詐騙唄…以確保原先舊有庫存能向不知情或被搞胡塗的群眾再次殺肉。衪們負責建立USB傳輸線及裝置的…庫存轉銷….
哎..這雞垢.(沒錯,字沒打錯)…除了打飛機..真的可以徹銷了..
另又查得
USB-IF 打算使用不同名稱來稱呼 USB 3.1 Gen 1 和 USB 3.1 Gen 2,以便產品行銷。 他們想要將 USB 3.1 Gen 1 及 Gen 2 分別命名為「SuperSpeed USB」及「SuperSpeed USB+」,但業界並不買單。通常,OEMs 會對其規格表新增 5Gbps 或 10Gbps 的速度,以便在兩個 USB 標準之間作出區隔。業界其他公司則稱呼它們為「USB 3.1 Gen 1」或「USB 3.1 Gen 2」。
幹,果然連業界都不想看那醜女優一改再改的到處詐騙了
世界消保會你們真的可以去把這些詐騙集團全抓去勞改了
完
最後我還是強烈建議全世界的消保機構你們也該醒醒先了...這不是詐騙,真的騙子都無罪了
消費者為右方..USB-IF就是個...操幾拜雞垢
以上是我花了一個下午東找西找整理網路文章所來,若有侵權請告知,我會將相關部份修改,因為沒時間細看各部位的文章,純用來分享以便自己使用。感謝
================
2022/3/10實測一堆自有隨身碟
利用HD-Tune測讀取
先把版本與理論值給它抓出來
USB1.1的最高理論值1.5MB/s
USB2.0的最高理論值60MB/s
USB3.0(USB3.1 Gen1)的最高理論值 640MB/s
USB3.1 Gen2 的最高理論值 1280MB/s
查得
USB 2.0
Full Speed 的傳輸速度為12 Mbps = 1.5MB/s,
而新版
USB 2.0 Hi-Speed 更高達 480 Mbps = 60MB/s
所以只要速度介於1.5MB/s~60MB/s就是USB 2.0
結果我的隨身碟分別為
■SONY 8G NTFS 約每秒14MB/s
> USB1.1的最高理論值1.5MB/s,
< USB2.0的最高理論值60MB/s
■Sony 32GB FAT32 約每秒33MB/s
> USB1.1的最高理論值1.5MB/s,
< USB2.0的最高理論值60MB/s
此隨身碟是USB3.0 (因顏色為藍色)
(註:按理USB3.0應該最大理論值要來到640MB/s),是我其它週邊太差?還是USB都泡水玩很凶?
■結緣碟 15GB FAT32 讀取最小值17.9MB/s,最大20.7MB/s
> USB1.1的最高理論值1.5MB/s,
< USB2.0的最高理論值60MB/s
此隨身碟應是屬於USB2.0
■威剛1GB 疑似故障沒反應且檔案總管都抓不到
■筆碟 1GB FAT 讀取最小值13.5MB/s 、最大15.1MB/s
> USB1.1的最大值1.5MB/s。
< USB2.0的最大值60MB/s
此碟應屬於USB2.0
因為測時必須連帶你的主機本身也要有達到USB2.0或3.0以上規格,才不會因其一不符而遭降速
我本機太老,只到2.0規格,唯...用3.0去跑2.0
理論值640MB/s,卻只跑33MB/s左右,連USB2.0的最大理論值60MB/s的2/3速都不及
哎...哎...哎....